2013年7月8日
六、論文研究的框架
全文主要分為六個部分進行論述(圖1-2),即:
圖1-2 論文框架結構圖
緒論部分,主要介紹選題的背景、課題的研究對象和范圍、課題的研究目的及意義、課題的研究方法與思路、課題研究的創新點以及論文的框架內容等。
第一章是相關概念性理論的研究。首先是對模塊和模塊化建筑概念的界定,然后論述模塊的組合方式,模塊化建筑的空間、結構體系、功能和形式上的多樣化等問題。這一章節中還詳細介紹了模塊化建筑體系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設計形態-盒子式建筑。
第二章是針對模塊化建筑空間的典型設計形式,進行歸類的舉例分析說明,著重分析由模塊化單體組成的建筑,總結它的設計特點等。列舉一些模塊建筑空間設計的其他形式。通過具體實例的對比分析,還可以得出國外在此方面研究的先進性和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以及國內此方面研究的一些不足之處。
第三章是在上一章分析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模塊化建筑的特點和其組合、設計的方法,與其他類型的建筑相比較,得出模塊化建筑的優點所在。
第四章是文章的重點部分,論述的是適合我國國情和發展需要的模塊化建筑的設計研究。針對模塊化建筑空間作為建筑多樣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所進行的可行性研究。
結論部分,總結發展模塊化建筑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發展所受到的制約因素和面臨的現實問題,經濟分析和展望,以及對未來模塊化建筑空間的遐想。
第一章 模塊化建筑空間發展的基本理論研究
1.1 模塊與模塊化建筑的界定
模塊需要具備大規模的工業生產、交通運輸、拆裝方便等功能。方形以它簡潔的線條,滿足了以上所有的條件,同時迎合了建筑輪廓向直線發展的趨勢,使功能空間與外部框架緊密的結合起來。
模塊化建筑,又稱為空間體系的模塊式裝配建筑。它是由模塊化構建組成的一種建筑形式。所有的模塊均應在工廠預制,所有的模塊構件應該既是一個結構單元又是一個空間單元。結構單元意味著每一個模塊都有其自身的結構,可以不依賴于外部而獨立支撐存在(就相當于一個方形的盒子本身);空間單元意味著根據不同的功能需求,模塊內部被劃分成不同的空間,并根據要求裝配上不同的設施(就相當于在盒子當中配置上生活所必須的設施)。所有的模塊在工廠完成預制后,通過運輸設備運到工地,利用吊裝設備吊裝完成。
世界上多位著名的建筑師都曾提出具有模塊化概念的設計。1947年勒?柯布西耶提出了“抽斗式住宅”的設想,基本思路是:用堅固的材料做框架,在框架形成的格子中,插入可以隨時抽出的、工廠預制的、大小相當于一個住戶的模塊構件,就像在重要柜子上安放可以隨時抽出和插入的抽斗一樣。提出“抽斗式住宅”的動機可能很復雜,然而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把建筑的承重部分與使用部分劃分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出現,人們對居住條件的要求必然會越來越高,進而要求為他們提供標準更高的,采用新的布局方法,新的裝修材料和新的家具設備的新住宅。傳統的住宅建筑的承重部分和使用部分已經融合為一體,更新起來很困難。“抽斗式住宅”則不然,由于承重部分與使用部分相脫離,很容易在不改變承重部分的情況下只更新使用部分,從而既符合經濟原則,又適應科學技術飛躍發展的形勢,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要求。
出于相似的動機,英國建筑師柯克又于1964年提出了“高層插入式住宅”的設計方案。與“抽斗式住宅”不同的是,他不是把模塊構件插入框架的格子間,而是插在裝有電梯、管線的承重筒體上。蘇聯建筑師格?波?波利索夫斯基也提出過更為新奇的模塊構建的“懸浮”建筑設計方案,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
2001香港金門建筑公司在香港金鐘舉辦了一個名為“In的家”的展覽(圖2-1)。展覽旨在介紹一種新的建筑設計方法。就是“采用組件式建筑技術,減少建筑廢料量及縮短項目的整體發展周期,住宅單位設計更加靈活,配合住戶不同的需要。”同時,金門公司在廣東東莞的預制構件廠里也展示了類似的建筑形式(圖2-2)。但是兩處建筑均體現不出“技術”與“設計”的結合,傳統的設計方法,套上了新技術的外殼,過多的不同尺寸的構件不僅造成了設計的復雜性,也使得工業化成本提高。
圖2-1 IN的家展覽
圖2-2 預制構件建筑形式
從模塊和模塊化建筑的概念中可以清楚看到,凡是模塊化建筑必須具備可移動性的特征,如果預制生產、交通運輸、吊裝安裝、拆裝等一系列方便的功能,脫離了可移動這一前提,就失去了模塊化建筑的作用。可移動牲本身就充分的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節省資源和材料,可以重復多次使用,并給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多樣化的方式,這一特點又較好的體現了設計的人性化。
相關內容:
查看更多集裝箱房屋|集裝箱活動房|住人集裝箱|集裝箱住宅|集裝箱建筑|二手集裝箱論文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