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4日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的背景
近年來高強度的自然災害頻發,給城市造成毀滅性的破壞。如汶川地震(如圖 1.1),玉樹地震,以及最近的日本海嘯所造成的城市災難(如圖 1.2),世界性核危機等。“5.12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廣大地區受災嚴重,大量的房屋倒塌,基礎設施破壞嚴重,城市的生產與生活受到了重大的影響。現階段,震后的臨時安置工作己基本完成,重建工作進入全面恢復建設階段,大量安置住宅的建設正在進行之中。震后全國各地對受災地區的援助、國家政策的扶持以及大量重建資金的引入對災區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建筑師在重建中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適宜的建筑形式與策略無疑能給震后的重建起到推動作用,震后重建對于廣大受災地區來說是挑戰更是機遇。2008年5月22日,民政部下發緊急通知,由北京等21個省份分別對口支援四川省的一個重災縣,要求支援要提供受災群眾的臨時住所,解決災區群眾的基本生活,協助災區恢復重建。
圖 1.1 地震后的汶川映秀鎮
圖 1.2 被強震和海嘯侵襲過后的日本宮城縣名取市
5.12汶川大地震后,災區的城市重建工作任重道遠,重建不僅僅是恢復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重建的目標是體現城市空間的多樣性、相融性、共享性,使災區成為科學重建和城鄉統籌、科學發展的樣板,三年全面恢復,五年全面提升,實現城巿的可持續發展。震后重建過程中,既要保存原有建筑文化,又要在形成各自文化特色的同時能夠快速重建,如何既能真正創新又不脫離居民的現實需要等等,都是當下震后建設以及住區防災設計的新挑戰。
恢復重建不是對建筑的簡單重建,它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本文在震后這一特殊背景下,基于對現有適宜建筑形式的分析,旨在尋找適宜震后災區居住建筑重建發展的適宜性途徑及方法,在滿足當前快速建設需求的前提下,又能滿足住區的長遠發展,從而更好的指導住區的建設,避免住區混亂無序的重建,使當地的文化得以延續,經濟生活得以發展,同時也為今后的震后重建研究提供借鑒和啟示作用。
1.2 研究的意義與目的
1.2.1 研究的意義
地震常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但是到目前為止,地震無論從其發生機制、傳播特點、還是對建筑物的影響,我們都不能進行準確地把握。國內外工程界往往重視對大城巿的高層、大跨等重要建筑結構的抗震研究,對于廣大的居住建筑、臨時過渡建筑也應給予特別的注意。“5.12”汶川地震對居住建筑造成的損失是有目共睹的,發展要強調可持續,震后重建仍然要強調可持續,并且要體現出地域性的本土特色。
震后受災地區的應急性的建筑以及臨時過渡性建筑在目前階段來說都是以帳篷(如圖 1.3)和活動板房(如圖 1.4)為主。帳篷作為短期設施和災后的必需用品在本文不予討論。目前,我國活動板房的應用是比較普遍的,主要用在一些建筑工地上或者如地震災區內,這是由于它有以下的優點:便于拆裝,也可整體吊裝,移動靈活,運輸方便,而且建造工期短,投入使用快。活動板房也有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點:活動板房一般是彩鋼結構,本身易受腐蝕,使用年限在3—5年,這對于有長時間使用需要的人來說,使用年限是非常短的。其次,在防潮效果上,板房易滲潮氣,除非將室內地平標高抬高,否則板房比一般房屋易滲潮氣。再次,在房間裝修上,板房墻面是彩鋼板夾保溫材料,鋼板一般厚0.4mm到0.6mm,無法進行一般房間室內裝修,除非將整個墻面打穿,否則僅憑墻面掛鉤無法承擔重量,而且實際案例中活動板房存在一些易發生火災(如圖 1.5),抗風荷載能力小,維護結構易被破壞的情況,這對于使用者來說是很大的安全隱患。
圖 1.3 地震發生后,帳篷成了許多受災群眾臨時的家
圖 1.4 汶川縣雁門鄉,工人在加緊安裝活動板房
圖 1.5 失火的活動板房
相關內容:
查看更多集裝箱房屋|集裝箱活動房|住人集裝箱|集裝箱住宅|集裝箱建筑|二手集裝箱論文文獻